剧情介绍
讲述一个充满忧虑的老人想拯救儿子苏哈,但他的努力无济于事。在目睹了儿子被处决后,老人带着他僵硬的尸体穿过山河,无奈地将其下葬。在这之后,疲惫的老人只得继续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抚养孙子,并孤独地游荡在寂静的夜晚中……
It's night and everything is happening in an endless silence. The lonely and tired old man is walking around. His restlessness proves how deeply he's been obsessed with his problems and agonies. He's thinking of saving his son, Sohrab. However, all doors are closed. He's involved in cycle of daily life, though decided, he's not able to change anything. He's fighting and then returning his grandson back home and baptizing him. In spite of all his efforts, the son is executed. He takes the body of his son, which looks like a white poplar tree, through the mountain and rivers and baptizes him. The old man takes care of his grandson too before he returns to bury his son. He goes back home, drinks some water and sleeps.
孤寂
#BJIFF2019#和我最近看的一本书的意境很像,李凤群的《大风》,一个老人孑然一身,啼哭的幼儿,回不来的儿子和天地共存的一辈子。固定机位长镜头,不是说看倦了,而是所缺失的叙事,不是因为你的作品优秀我才懂,而是我聪明狡黠越近千帆。
几乎不及格,《长生不死》通过“精致的极简”与民俗奇观所显露出的“大师气象”已泯然众人,与前作形式上的重复更凸显出它的不足:永远捕捉不到人物目光的近景毫无感染力,大远景则基本成了无意义的风景画(本身并非无意义,而是由于展现得过于直白,反倒显得无意义)。 同样是通过时间流逝、人的动作展现孤独感,不说蔡明亮,甚至与安德烈·帕劳洛比差距都还不小。
画面美,台词如果不放在电影里就像一首小诗,可真美。对这个故事无感,画面可真是太美了
6.0 固定长镜头 导演中心 2019.04.18
台词很少,但非常动人。 克制,不煽情。
令人窒息的孤独感,每一个长镜头都是对荧幕前的人的心里鞭笞。每一个老人的背影都刻画出一种浓重的无力。老人穿着透出皮肤颜色的短袖,身上的肋骨时时刻刻颤抖的双手,最后连话语都被吞掉。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深厚的孤独存在,还有这样的悲惨存在。
发布会看了一个片段,很惊艳的长镜头。没有对白,没有音乐,只有场景音,一个孤独老人的沉重、压抑、无助的气氛十分强烈。摄影指导和声音设计都很有想法,这部影片的海报也是很隐喻、深刻,摄影绝对一大出彩点。
2019.4.8 百老汇影城。绝望的求助其实都发不出声。
北影节第一部,额,隔壁的整耳欲聋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和老人死去的儿子腹部还在不断起伏 ,真的让人有些出戏。
极简主义。总想着最后来点厉害的,但可惜没有。
这都能进主竞赛,清水里的刀子岂不是能进三大了吗……
恐怕是审查语境下能拍出的最自由的电影。影片只有一句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在此之前,老人从未停止与不在场的他人进行“对话”,他与风中的回声对话,与黑夜的倒影对话,与花屏的电视对话(默坐),与归家的孙子对话(拥抱)。而在得到那个令人绝望的答案之后,他再也没有对话的能力。你很少能看清老人的脸,他深深的面部沟壑几乎无法再呈现任何表情,但却用身体完成了一次令人刻骨铭心的表演。
每一帧的镜头都很美,色彩对比强烈。 在绿草丛中,在土屋内,在峭山上,每一句“sohra”都让人动容。 对其他角色的关系并未做过多的描述,即使85分钟,仍稍显枯燥。
#9thBJIFF# 主竞赛第二部,带着很高的期待来看,看完还蛮失望的。且不说这种美学形式已经不太新鲜了,撇开形式,这难道不是个半小时能讲完的故事吗?当然内涵上确实有做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悠远旷阔感,调度意识也不是没有,但相比四次感觉真的不那么灵。唯一能够有共鸣的大概只有那种不可与人说的孤独感吧,或者说不是孤独,而是被时间黑洞吞噬的恐惧感,静止、流淌、离死亡更近一步。这么一想好像又没那么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