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在泰国一个沿海村庄附近,数千名罗辛亚难民因溺水而亡。一个当地渔民发现了一名受伤的男子躺在森林里昏迷不醒,于是他救了这个不说话的陌生人,他们逐渐成为了朋友,渔民还给他取名叫做Thongchai。但是当有一天渔夫突然在海上消失时,Thongchai却开始一步步占据渔民原先的生活——包括他的房子,他的工作和他的前妻……
Near a coastal village of Thailand, by the sea where thousands of Rohingya refugees have drowned, a local fisherman finds an injured man lying unconscious in the forest. He rescues the stranger, who does not speak a word, offers him his friendship and names him Thongchai. But when the fisherman suddenly disappears at sea, Thongchai slowly begins to take over his friend's life - his house, his job and his ex-wife.
雷声大雨点小,摆了这么大谱讲了这么简单个故事。情欲戏不能拍的更大胆一点吗
村里无小事,天下无大事。逆全球化形势下小人物的螳臂当车。时代如密林荆棘遍布,人如鱼肉任人刀俎。分久必合的世道,聚散不由人
难民 失语 身份认同 放逐 伤口依旧流血 回归大海 结尾拍的很棒 特别是音效部分…
什么玩意,浪费时间
不难察觉的视觉与听觉享受
实在是非常危险的处女作,装置艺术,视觉奇观,高度概念化,社会议题,人为制造的间离。这些要素能把握住其中一个就已是不易,导演甚至还想将他们全部集合起来。能力不够导致成品成了一具空有其表的外骨骼,可惜了这么好的剧本架构。
结合罗兴亚人的历史与现况来观影,人物和意象的象征意义足够一目了然,算是概念先行的一部影片。不过如果放下创作意图来看,是一则不那么高明的人类寓言。(整体风格倒是蛮喜欢的)
当文本与台词都乏善可陈时,信息就隐藏在镜头中。当这种呈现方式占据主导时,导演能够引导观众更纯粹地关注画面本身。大量的正反镜头对比,意象化,蝠鲼、霓虹灯、山林、海水。坚守者与外来者近似亲密的关系。看到最后,才发现坚守者与外来者其实是同一人,就是那个喜当爹的剧情太狗血了。大概文艺片就是这样,你总是需要“代入”的,不管是代入到自我的情感,还是他人的情感,只有融进去了,才会收获到最真切的体验。如果说,对于艺术品观赏仍处于初级阶段的人来说(比如我),其实抛开对于其的成见,以及抛弃掉以往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很重要。就像是在电影最后才出现的蝠鲼一样,你得投身于大海深处去。
很好 很无聊
📌:小成本大主题,情绪渲染得确实挺震撼的,细节也做得不错。两个男主角之间确实也有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
意识流,东方魔幻,隐喻。情节不够连贯。
前半段有种毕赣般的诗意,但很快就在叙事中消弭了。铺垫太久,让我以为会是湮灭那种惊悚的结局,但实际上越往后情绪渲染越糟糕。
看完《天堂的故事》,来补一下Phuttiphong Aroonpheng的长片。
最近的成长经历是:涉及过多的政治隐喻,没有该国的民族“温柔”,我都拒绝。
2018年威尼斯地平线最佳影片;很惊喜!出乎意料地喜欢。导演把沉重残酷的移民题材,化作了一首忧伤的,极简主义的诗。剧本设计和结构很巧妙,用一个身份互换的故事作为政治隐喻。视觉和声音都极为出彩,人物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拿捏地恰到好处。有几个片段甚至做到了直接用影像抒情,非常难得。(最后,可以看得出阿彼察邦对东南亚电影的影响是多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