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由标清、高清、4K、胶片等大量不同介质素材拼贴成的,一部关于我过去22年生活中种种事件的私人电影。
A personal film about my past 22 years, pieced together using all kinds of SD, HD, 4K, film materials.
影视啦所有内容均由程序在互联网上自动搜集而来,仅供测试和学习交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持摄像机的小朋友。画面中的我一言不发只是回忆的鬼魂,画面外的我娓娓道来绝无生涩。想给所有憋着创作不得法的同学看看解个毒。
好像也突然拾得了一些关于杭州的记忆,谢谢方天宇。
@ 蒲公映社 x 导筒 深圳纪录片专场放映
狡猾啊
喜欢开头,奶奶的段落,以及废墟中旋转的镜头。旁白太多显得表达欲太强了,有时候让观众自己看就好。
导演应该是个内向、敏感并且纯真的人,以一种随时想跟观者掏心掏肺的创作姿态完成了作品,因为在影像里他可能感到更自由。风格虽然实验,却仍然偏乖而不够大胆,未来是值得期待的,需要挖掘现象和情绪背后更深层的东西。
C / 观感极为顺畅甚至轻盈的私人纪录。但细究起来,除却跟随声音叙述漂流而下,不同介质影像的缀连与部分奇巧拼贴的运用能够不破坏情绪的缓慢释放,依然是很见功力的。突然回想起去年看《布米叔叔》里那段“PPT”时很不适的情况,发觉自己当时可能无形中拒绝了一部分作者私人的东西,甚是可惜。如何去理解“粗糙”与“拼贴”真的是自己很需要深究的一件事情。
我不爱写日记,但我喜欢读日记。 无敌流星霹雳弹!那张discovery的《地震》我家也有~“3D”更多表现的是”记忆“的维度吧。
我看的这版,片名里拿掉了实验和3D,而强调私人、强调生活,创作者的态度因此显得更加真诚。 期望看到方导从跨度极大的素材中挖掘出更有深度的主题,但现在被反复提及的议题只停留在“记忆的载体”。由旁白组织、解读的影像被表面化了,观众被作者的喋喋不休挡在了“知觉世界”的门外。作者显然希望通过这部短片向内袒露自己、认知自己,但他一定是最理解自己的人吗?要知道,影像本身将揭示出比话语更多的信息。 当然,他的纪录片观念已经渐趋成熟(包容性、接纳性),实验、动画的手法非常有力,重访、巡游的身体力行的方式也让人肃然起敬,奶奶、父亲以及舅父的段落非常好(对生死的思考)。作为同龄人,他已经超越我太多。但我必须要坦言:22岁,面对自我,面对电影,我们还是懵懂无知的少年。我们终究无法做出超越当下年龄、当下时代的表达。
at 吾同书局
完全没想到会是这样诚恳的表达,影像记录在某种意义上比记忆具有更高的真实性,至少也有迹可循,非常羡慕能有如此回看。
豆瓣第一装逼自打脸狂魔的作品哦呵呵呵呵
在记忆的池水里游泳,泳姿并不重要,大部分人的池子是空的。
所谓“真诚的影像”。和方导素昧平生,却能在这36分钟里数次感知到记忆里的他、和观察着记忆的他。重铸梦境、幻想和记忆的段落都很有创造力,期待3D版。
远离一切“学生腔”的“PPT学生私电影”。看时感受和《月光男孩》相似,封闭回路下个体与环境的“生长”:关于我们曾经是谁,我们为什么成为今天的自己。这部电影令人想再次声明:“电影感”与“质感”的差别在哪——前者真的与导演的意识观念、对时空的拿捏,甚至情感流动与生活经历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