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人在纽约,台湾青年老在公寓间穿梭外送中国菜顺便找妈妈,但他拿的却是30年代女星玛琳黛德丽的相片;他的白人邻居以清洁公用电话维生,三更半夜回荡街头,偶然邂逅双生姐妹花,却分不清爱的究竟是姊姊或妹妹。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人,彷佛在生命的某个当头冥冥交会,一转身又像若有似无的对照。
旅居美国、曾获李安奖学金的台湾导演陈敏郎首部长片,以两条叙事线的细腻剪辑和场面调度,侧写异乡人难以言喻的孤独,融有杨德昌的现代主义风格与蔡明亮对空间的敏感度。 A Chinese food delivery boy is looking for his mother in New York City. And the picture he carries as his mother is actually a picture of Marlene Dietrich. It's a black comedy about living ...
旅居美国、曾获李安奖学金的台湾导演陈敏郎首部长片,以两条叙事线的细腻剪辑和场面调度,侧写异乡人难以言喻的孤独,融有杨德昌的现代主义风格与蔡明亮对空间的敏感度。 A Chinese food delivery boy is looking for his mother in New York City. And the picture he carries as his mother is actually a picture of Marlene Dietrich. It's a black comedy about living ...
今天在台驻美办事处举行的学生电影节的特别放映上看的此片。很多地方和蔡明亮的爱情万岁以及洞有几分相似之处。片子很纽约,许多笑料只有在纽约长居过的人能懂。节奏很好。导演透露制作预算50万美金,半数来自其政府辅导金,拍摄共花了30天左右。
很有想法的处女作
有点点主题先行的味道了。
一般般(CIFF10观影记)
大概就是同性的故事了。看了相关资料后发现还打算探讨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以及性别认同,可是单看无感。
CIFF第一部:徒有风格,就不能好好讲一点故事!
非常有台湾味道的一部影片,人物模糊,情节模糊,同性因素也模糊。
有的没的的剧情,不着边际的同性因素,毫无差异的异乡情怀,以及蔡明亮式孤独游离,一个寻找,一个遗忘,都抵不过一条内裤来的真切!
令人完全混乱的电影名儿, 台湾导演向我解释电影的名字时,说英文片名是来自一首歌儿,但在台湾上映时要起一个中文片名,所以为了表达影片貌似平行的主线,起了一个这样的名字...这是个“寻找”和“遗忘”的故事,一个异乡人,一个陌生人,黑色气球,泡泡机。
我不怕黑,不怕一个人,只是怕前面没有路。(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脑子里有这样莫名其妙的想法。)
昨儿第八届华语青年电影论坛的第二部展映片儿,相比之下,上一场的《狗13》显得给力多了。本片缓慢的节奏和对细节十分偏爱的画面,使得我老人家昏昏欲睡,神马异乡的孤独啊平行诠释啊神马的恕我表示那完全是装13的结果,没看完即离场赶末班车回家家了~
有雅克塔蒂和贾木许的影子,论及人在异乡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归属感,以东西方人两条平行线来诠释寻找和忘记,予以观众想象空间来填补一些隐晦的空白。笑点很是奇怪。
导演说这是一个关于"寻找"和"遗忘"的电影。城市越大,里面的人越孤单;而且他们会去不断寻找新的东西,否则就会离开。各种隐喻和想象解读空间,让电影显得形散而抽离,幸好两个男人和画面还算我的菜,不然真的有点看不下去了。
文艺片。三分看,七分讲。蔡明亮,杨德昌。我们看的是同一部电影么?虽然就坐在一个影厅里,但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你在想什么呢?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男人的孤独导致的病态,以及病态导致的孤独,这是多么无药可救的恶性循环。
学<爱情万岁>完全的失败,可导演不承认是学蔡明亮,说想致敬<天堂陌影>,已哭。